close

【新南向政策 中小企業與民間智庫先行】

文/高仁山 照片來源/中華民國外交部@Flickr

 

「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重點之一,希望為台灣開創出一條新的經濟命脈,做為台灣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政策;而在新政府執政屆滿百日之際,「新南向政策綱領」終於在「對外經貿戰略會談」由蔡總統召集行政院長、陸委會主委、文化部長、外交部長、國發會主委等人開會討論拍板定案。

此一綱領勢必成為未來內閣施政重點方針。在總體與長程目標方面,希望透過廣泛的層面促成台灣與東協、南亞與紐澳等國連結,創造「經濟共同體」的合作共榮模式,建立協商與對話機制,消弭問題紛爭累積互信基礎。

雙向交流、消弭障礙是近期目標

在短中期目標方面,將結合國家意志、政策誘因與企業商機,促進並擴大貿易投資、觀光、文化、人才等雙向交流,配合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產業新南向布局,充實並培育南向人才,消除南向障礙,擴大多邊和雙邊協商及對話,強化經濟合作。

新南向政策可以說是「南向3.0」,新南向的核心戰略,就是利用台灣在科技、人文等軟實力,及運用台灣在醫療、教育、科技發展、農業合作、中小企業等廣泛經驗,透過人才、文化、經貿和協商對話等渠道,與「南方」各國建立厚實的信任關係,建構區域共生共榮的「經濟共同體」。

善用民間力量迴避兩岸議題

過去李、扁總統時代也曾推行過南向政策,囿於整個時空背景的因素,進而讓南向政策成效不彰;雖然現今中國已經不再單獨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然中國卻還是東協連續七年第一大貿易夥伴,雙方體制化、常態化的各種溝通管道,加上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更加強化了其關係的鏈結,中國在東協的政治力量不容忽視。

為了削減中國對台灣南向的阻礙,新南向政策綱領也加上了「不排除在適當時機和中國善意互動與合作」,希望能維持良性的兩岸關係,與中國攜手合作共創南向榮景。

只是任何政治對話,都以雙方互信為基礎,而與中國對話又會碰觸到敏感的九二共識問題,若未釐清兩岸政治定位及互信問題,南向政策想繞過兩岸政治將是一大挑戰,因此也須做好中國不願合作、甚或阻撓的備案。

新南向政策該如何「借力使力」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在強國外交圍堵下,與東協諸國建立實質且穩固的經貿夥伴關係,將是台灣政府需要認真思考、謹慎行事的重點。中國「一帶一路計畫」著重在東協區域的基礎建設,而台灣則是訴求科技、人文等軟實力優勢,彼此利益看來並不互相衝突,政府應善用民間組織力量,避開敏感政治問題,讓民間組織先行互動合作。像台灣經濟研究院等民間智庫,都有一流人才,可扮演新南向資訊提供的角色。  

台商在東協登記在案的企業已有2.5萬家,台灣中小企業的特色就是靈活有彈性,只要告訴他們哪裡有商機,他們就會自然驅入,與當地各國企業建立供需價值鏈,效率及敏感度勝於政府百倍,而智庫提供的知識服務,正也符合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提出的People(人力)、Money(資金)、Information(資訊)中的人力及資訊之角色。

培育人才的全新思維

新南向政策一定要有全新的思維,千萬不可再掉入為人詬病的KPI魔咒。如近期教育部宣布將以10億元預算提供獎學金,計畫培育6,000個東協優秀人才來台受訓或受教育,4,000名台灣學生送到東協學習文化和語言,合計1萬名雙向人才。試想,10億元平均分配給1萬名雙向人才,平均一名學生只有10萬元的獎學金,這樣的人才政策真的可行嗎?

我們都知道新南向政策最急切需要的就是南向人才,可參考其他國家如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將在胡志明市設立大學;澳洲的「新可倫坡計畫」,將其菁英送到東協國家進行交流;日本派遣教授到東協網羅頂尖學生去日本,提供完善的教育與就職體系,讓東協的頂尖人才成為日本企業之員工。

新南向的戰略方向本身沒有問題,但要如何去落實執行,除了設立新南向辦公室外,更須有智庫作為政策推動的協助者。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arrow
arrow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