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美慧 攝影/林旻萱
新任金管會主委丁克華大力看好台股,但若沒有解決課稅基礎與展現政府決心,都只是在講「空話」?
在丁克華賣力叫進下,扮演一天上漲秀的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今天回歸平靜,終日在平盤上下遊走。「有說法、沒做法,結果就是空話,」一位股市資深投資人說。「他以為用講的股票就會漲嗎?」這位投資人說。
上任後,丁克華帶著開出的「八帖藥方」要提振台灣經濟,其中跟股市有關的就有三帖。分別是鼓勵創新創業(強化創櫃板、股權募眾、興櫃)、強化公司治理與分級管理(公司治理越好、越善盡社會責任的公司,優先核准海外購併與新金融商品),以及檢討RBC係數(鼓勵壽險業投資ETF基金)。
引回壽險海外資金股市就會漲?
此外,丁克華試算,台股合理的日交易均量是1500億元,壽險業手握超過20兆資金,其中的十多兆去買海外債權,如果壽險業把在海外投資的10兆引導回台投資ETF或是股票,就可以活絡股市。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3月底,國內共有44檔ETF,其中投資台股的ETF有14檔,持有台股規模約887億元。且第一季上市ETF佔大盤成交量達10.14%,是影響盤面重要的族群。
所以,丁克華打的算盤是,只要把投資海外的資金「趕回」台灣,股市注入活水後,自然就會走高,他的「政績」立即可見。
只是,從這兩天的股市表現來看,丁克華的藥方似乎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兩大問題不能解決,大戶與海外投資的錢就不會回來,」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說。
陳忠瑞口中所說的兩大問題就是課稅基礎與政府決心。
謝金河也不參加除權息
首先在稅制方面。「外資跟大戶買台股,起跑點不同,」陳忠瑞說。原來,外資買台股只需要繳交千分之三的證交稅,國內大戶買股票配得的股利,要併入所得稅計算,會拉高課稅的級距。現在又多了一條富人稅,把課徵的比例提高到45%,「從去年開始我就不參加除權息了,除權息前就把股票賣了!」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說。這還不包括還要課徵的二代健保所得稅。
課稅的不公平若不解決,大戶實在很難說服自己要把資金搬回台灣、投資台股。「要壽險業者買股票,為什麼不先叫四大基金率先買?」一位券商高層說。這位高層提到的四大基金,指的是退撫基金、郵政儲金、勞退基金和勞保基金。雖然丁克華在昨(23)日的上任首度記者會中「點名」了中華郵政公司存款有6.8兆,卻只買了1700億元股票,「政府先買啊,我們再來跟!」這位券商高層說。
政府先帶頭做示範
「誰買台積電股票最多?是外資,賺最多的也是外資。如果當年四大基金敢大買台積電股票放著,現在就不得了了。」陳忠瑞說。政府是否支持台灣企業,光是從買股票的力道可窺知一二。
弔詭的是,在政府要投資人對台股有興趣,要壽險業的資金回台買股票時,卻有意成立主權基金投資海外,一進一出間,政府說的跟做的不同調,實在很難說服股民。
《延伸閱讀》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