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思思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金融市場原本就是一場零和遊戲,買賣之間有人賺錢,就表示交易的相對方已經吃了悶虧,如同此次MSCI第三度拒絕將中國A股納入由該公司編制的世界股價指數當中,雖然中國想要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努力又再一次因此受挫,但對周邊的新加坡、香港與台灣來說,MSCI的決定卻代表這三地將可繼續扮演外資前進中國股市的跳板,或許反而可說是好事一樁。
香港作為長期以來的亞洲金融中心,加上有多家國企股以及業務重心在中國的紅籌股在此地掛牌交易,因此任何會阻卻外資直接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措施或事件,香港或許都將會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彭博社(Bloomberg)報導,目前香港已成為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掛牌的最優先選項,並且也是最大的境外人民幣存款與交易市場。
騰訊占港股成交比重已超過5%
以6月15日當天香港股市的交易狀況為例,在前10大成交金額的個股名單當中,除了匯豐銀行與香港交易所屬於本地公司以外,其他都是國企股、紅籌股,以及與中國直接相關的指數交易基金(ETF);其中排名第一的騰訊當日成交金額高達32億港幣(約為同一天台積電的2.7倍),占港股總成交金額的比重超過5%,而這8檔「中國概念股」的成交金額合計比重也達到將近2成。
香港Instinet亞太服務公司日本除外亞洲市場首席交易員Neil McLean便指出,未來任何人想要投資中國市場,香港都將繼續扮演一個最佳的進入管道。
新加坡憑藉A50指數期貨吸納外資
與香港交易所不同,新加坡則是憑藉中國指數相關的衍生性商品來吸引外資的目光。新加坡交易所於2006年首次引進富時A50指數期貨,該項商品自推出以來便廣受歡迎,成交量也不斷攀升,去年的總成交口數更是一舉達到2,290萬口,足足較2014年大幅成長一倍。
香港晨星(Morningstar)分析師胡啟泰表示,對於已經擁有像是A50指數期貨這種熱門產品的新加坡交易所來說,MSCI排除中國A股的決定當然會是一項有利的發展。
至於在台灣方面,台灣證交所引進中國相關證券商品的腳步則是明顯落後許多。目前在台灣股市掛牌的中國相關證券均以ETF為主,其中又以上證2X與滬深2X的交易最為活絡;以6月15日為例,這兩檔ETF的成交金額合計約為35億新台幣,雖然占大盤成交比重也有將近5%的水準,但相較於香港與新加坡所吸收到的外資規模,台灣若想要讓自己成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中介轉運站,顯然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延伸閱讀》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