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定價搶救出版業?鄭麗君搞錯方向!】
文/黃捷 攝影/林旻萱
紙本書和實體書店有辦法抵擋數位洪流嗎?面對全世界出版業共同的困境,文化部長鄭麗君甫上任就獻出第一計「圖書統一定價制」,盼短期內先解決圖書折扣戰的惡性競爭,配合買書抵稅、發放藝文消費體驗券來鼓勵圖書消費,並讓公部門採購改採最有利標,打破最低價競標造成公部門和公共圖書館藏書傾斜的怪象。
財政部統計顯示,全國出版業銷售額5年掉了5成,自高峰2010年367億元開始,一路衰退至2015年的190億。面對出版寒冬,文化部去年就曾向行政院提出每年編列3億元預算,實施「出版振興方案」。不過,鄭麗君認為過去的方案沒有對症下藥,必須更有決心,對產業做結構性改革才行。
圖書統一定價,是對症下藥嗎?
鄭麗君首要目標,是改善台灣出版業市場競爭不平等,不讓折扣戰壓垮獨立書店及小出版社。不過,圖書統一定價,就能幫助小型出版業者嗎?對此,專賣大陸圖書的獨立書店「結構群」老闆廖秀惠毫不留情說,這完全不可行,統一訂價違背市場機制。
僅有4坪大小的結構群,開在四層樓、300逾坪的誠品旁邊更顯迷你,小蝦米如何對抗大鯨魚?廖秀慧說,獨立書店有它的特殊定位,賣的是有特定理念、類別和老闆個人品味的書,跟連鎖書店本來就不同,她從來不認為誠品是對手。
她說結構群從來不打折。不靠折扣還能生存是因為客人依賴她,「不是提供一大堆,客人因為便宜加減買一本,這樣對書不尊重。」她挑的書有70%是依賴型圖書,也就是客人不得不跟她買,她自信地說,「全台的大陸圖書沒有人比我更了解。」
她認為政府干涉市場也沒用,市場競爭的本質不會因此改變,經營不善的店,該倒還是會倒,更何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書賣不出去,業者也是會變換形式做促銷。前衛出版社主編鄭清鴻也認為要所有店家配合很難,只要有一間出版社或通路不玩,統一訂價就不可能做到。
不買書才是問題
廖秀慧說,圖書統一訂價可能適得其反,對讀者而言,「原本可以買到折扣價為什麼要統一定價?」當書變貴反而更不想買,「人會先吃飽,不念書不會死。」鄭清鴻也質疑,跟其他的文化消費品項比起來,為什麼獨獨是書籍必須統一訂價?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消費者大可從事其他文化消費,「反正免錢藝文活動那麼多,多一個少一個有差嗎?」
鄭清鴻認為,台灣人對文化消費的社會基礎不足,多數消費者並不清楚一本書或一個文化活動背後的成本問題。願意以原價購書的讀者,支持的是理念,但這種支持只侷限在特定的書店和讀者之間,並不是大眾消費者對文化產業的共識。
他認為買書抵稅、發放藝文體驗券都只是福利式的鼓勵,治標不治本,要振興出版業應從培養閱讀習慣開始。他說,有閱讀習慣不一定會買書,但沒有閱讀習慣一定不會買書,若文化部在這些不見得有成效的補貼上消耗太多,更大的計畫反而推動不了。廖秀慧也認為,在上位者應回到根本,提升閱讀風氣,藝文體驗券非長久之計。
認清事實,不要急
廖秀惠說,數位閱讀是不可逆的趨勢,她從三年前開始販售電子書,銷售量占所有書的1%,至今已提升到20%,她很清楚實體書店和紙本書勢必要衰微。她說,就算結構群客源穩定,營業額從2015年10月至今也掉了近6成,不收店面只是因為開書店近30年,已是終身職業,情懷難滅。
「我是開書店的人,都看得清事實。」她認為政府也應認清事實,要振興出版業應回歸閱讀習慣,不要急,書店經營的問題,業者會自己想辦法,不論是結合餐廳、講座或是體驗活動的複合式經營,都是企業生存的本質問題。
《延伸閱讀》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