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正文 照片來源/苗改場臉書
食品安全政策是蔡英文政府積極推動的「有感」政策,從食材溯源管理與食品檢驗的多層次把關,讓民眾吃得安心。農委會除了拍胸脯保證將要統管校園營養午餐生鮮食材管理外,在國人關切的基改食品安全上,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以下簡稱種苗場)的TAF檢測實驗室也推出檢測基因作物的服務,協助政府把關。
基因改造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目前全球基因改造作物種類多達29種作物、391個基因改造品項,其中基因改造大豆、玉米、棉花及油菜四種作物分別為全球栽培面積前四名,而大豆、玉米為我國主要進口的大宗原料。以大豆為例,全球大豆栽培中基改大豆占82%,台灣本土大豆產量有限,幾乎有99%用量需仰賴進口大豆,每年進口量200至250萬公噸。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顯示,台灣進口大豆97%以上屬基因改造,有超過九成都拿去製作食用油與飼料,少部分則製作豆製食品。國際間,對基改產品流通有不少約束,台灣目前仍未開放基因改造植物種植,但對於基因改造食品及原料都已經明定法規需要清楚標示,讓民眾有知的權利。
苗改場認證實驗室造福農友
現今全球貿易流通繁複,為了避免基因改造作物及產品恣意流布,影響國內生態環境及食品安全,種苗場早在2005年就因應農民需求,建立了基因轉殖木瓜檢測監測體系,邀集各地農改場與中興大學等單位建立「基因轉殖作物檢測監測小組」,陸續建立了大豆3項、玉米10項、棉花3項、油菜2項、馬鈴薯1項、木瓜2項共計21項基因改造品項定性檢測技術,並於2014年取得認證實驗室資格,對外提供國人對基因改造作物、原料檢測需求服務。
負責實驗室業務的苗改場助理研究員陳哲仁指出,隨著民眾的基改意識抬頭,基因檢測需求愈來愈多,受委託檢測案件連續三年,每年都成長一倍以上。不過,種苗場服務對象仍以農業相關單位和農民居多,受理品項以種籽和種苗為主,如果民眾送來的是食品或相關加工製品,則會先溝通需求後,再轉介其他單位協助處理。由於種苗場的檢測費用每個樣品收費1000元,和民間實驗室動輒每件三、四千元收費相比,顯然不以營利為目地,而是扮演稱職的農業安全守門員。
《 延伸閱讀 》
花5年建追溯系統 農委會就能保證民眾安心吃豬?
農委會推動傳統領域採集植物合法化 蔡政府的美意可以順利推行嗎?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