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官場負能量太多 公民積極參與才能救政府】

文/信傳媒編輯部 攝影/林煒凱

 

2016年台灣執政黨再度輪替,並且有許多年輕勢力揭竿而起,配合資料開放、公民參與的層面擴大,在在都顯示出新的政治模式必須被啟動——不符時代產業需求的法令必須被調整、人事制度必須更有彈性、文官的專業性及使命感必須找回、跨領域的議題必須整合等等,都是台灣要向前走必須突破的。

撰文=魚凱

從小承辦人到大長官,在長期受到不當政治力介入行政系統的情況下,往往都處於疲於應付的狀態,對於真正的施政目標早已模糊;當有正面意見進入時,常以反射性的反應推辭,表示短期內很難做到,實務上如何不可行云云⋯⋯但很可能,並不是真的完全無法做到,而是在心理上已先抗拒。就好像一個躲在陰影後垂頭喪氣的小孩,背後有個萬蟲竄動的黑洞,將能量都吸走,而能改變這種情況的,只有來自真正關心政策的聲音,來自願意關心及參與改變的民眾。

能提升政府能量,對抗疲乏的,絕對不是一味的批判。想想,公務員也是人,如果總是被認為「做好是應該,做不好被罵是活該」,並且常常只有批判而沒有對應的建議時,在心理上真的會很疲倦,也會抗拒任何改變現狀的對話。

公部門的顢頇是友善農業的阻力

有一次,在觀賞完一部描述老鷹在台灣消失,可能與農藥過量使用有關的紀錄片《老鷹想飛》之後,有位朋友在臉書上寫下評論:

友善農業的推廣在台灣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於公部門的顢頇,而納稅人所供養的官僚體系,卻總是這樣把公共政策、甚至是社會教育,轉嫁到一般民眾身上。老實說,公務人員並非全都是壞人,但是公務體系跟官僚作為,卻會讓人變得冷漠無感;實際上,暴力最大的共犯,不是邪惡,而是沉默。

這些想法,在某個時期似曾相識,不過後來慢慢察覺,一味把政府罵成破銅爛鐵,好像在社會運動上十分政治正確,但實際上,對事情推動並無好處。政策推動是民間推力及政府資源加成的結果,即使步調不一致,但把彼此二分並無任何好處。

以農藥加保扶禁用的推動歷程來看,是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研究室發現農地大量死亡鳥屍與農藥使用有關。中華鳥會、高雄鳥會根據資料,與屏東農業處、農委會防檢局溝通,最後促成了紅豆減藥轉型、農藥加保扶分階段禁用的政策推動。在這之前,官員並沒有注意到這件事,畢竟,有太多其他燙手的議題,鳥類死亡,不是施政中的優先順位。民間團體的遊說,提醒了政府應該關心農藥對生態影響的問題。

掌握改變資源在政府手中

簡單地說,在現實條件下,有些議題在政府部門的資源分配(預算、重視度)就是不夠,於是,需要學界及民間的力量協助。有了科學證據後,再來就是看政府部門決策者願不願意以科學為基礎來做決斷,用智慧來克服可能的阻力。

在民間團體立場上會覺得,農藥對土地對人對生物都不好,為什麼不趕快禁用?但對政府來說,政策推動沒有這麼容易。要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要進行充足的溝通、要找到彼此「都不滿意但還能接受」的方案。因此,政策的制定上,大家都得站在彼此角度來看,今天換你上台,是否能做得更好?如果遇到同樣的阻礙,是否有辦法用溝通化解歧見,並尋求不同意見的合作?如果一開始就設定對方大都是壞人,溝通管道就斷了。

如果,我們還希望未來住在台灣,那或許可以對政府失望,但絕不能對政府沒有期待。因為,推動台灣改變的動能在民間手上,但掌握改變的資源卻是在政府手上。分享一位民間友人王楚葳在臉書寫下的這段話:

不是要你相信,而是要你參與討論,一起想想辦法。我其實滿厭倦單方面的批評,真的於事無補,徒增對立衝突。所以我期待我們公民要更精進各種專業知識,吸收更多世界案例,提出三贏的企劃給政府參考。大家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將心比心,而不是互相不信任盲目的瞎揣測,或站在本位立場指謫對方的錯。

內容來源:《公門菜鳥飛:一個年輕公務員的革新理想》由網路與書出版授權轉載

undefined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摘 友善農業 老鷹想飛
    全站熱搜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