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登革熱提前加溫 大數據監控防觀光勝地再淪疫區】

 

 

文/林正文  圖片來源/台南市政府新聞處

 

登革熱在2015年夏秋兩季在南台灣大爆發,致死人數創新高。如何有效控制登革疾病是目前台灣所遭遇的挑戰。

 

在地方政府與中央部會緊急推動防疫同時,科技部也著手推動「台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委由國立成功大學傳染性疾病及訊息研究中心教授林以行等30餘位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集結為「登革熱的台灣經驗──從流行病學及臨床到基礎科學的新視野」專書。書中除了從醫學角度來探討登革熱的致病機制與治療方法外,對於國人關心的疫苗研發與快篩機制,以及整體的預防控制研究仍持續進行中。

 

8年前就投入登革熱重症可能致死相關研究的成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劉清泉表示,要預防登革熱大規模流行,施打疫苗不是最佳方法,更重要的是監管病媒蚊的傳播。

 

劉清泉指出,現在菲律賓和墨西哥使用的登革熱疫苗,主要施打對象年齡為15至40歲,但台灣出現登革熱致死病例的高危險群,卻集中在50至70歲的熟齡族群,就算引進這類疫苗大規模施打,從疫苗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未必有效。

 

在成功大學的長期研究中發現,造成台灣南部登革熱大流行的原因,除了病媒蚊偏好炎熱天氣外,另一個因素是雨量。蚊子喜歡在乾淨的水源中產卵,夏季多雨或颱風過境,難以計數的積水助長蚊子繁殖孳生。尤其台南、高雄近年完成衛生下水道工程後,雨水、污水分流,水溝內積水多為乾淨的雨水,再加上地方衛生單位登革熱防疫宣導中,要求民眾清除居家積水容器,蚊蟲只好被迫選擇在水溝產卵,四處遍佈的下水道就成了絕佳的隱形孳生源。

 

劉清泉打趣地說,「所以登革熱會流行不是科學問題,是政治問題。台南市政府把水溝清得太乾淨了!」

 

帶有登革熱病毒的病媒蚊是主要媒介,一旦發現,從感染到發病約兩周時間,因此一旦發現登革熱案例,全面圍堵周邊蚊蟲,才能避免病毒擴散,降低大流行的機率。在2015年9月疫情開始擴大之際,科技部委由成功大學和台南市政府成立團隊建置「登革熱預警預報系統」。

 

 

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蔡少正指出,這套預警系統是由疾病管制局統籌指揮,彙整包括氣象局的氣溫雨量、各地區衛生局通報的發病確診人數,每日即時在系統上呈現「感染熱區」,再同步與地方衛生環保單位連線,一旦出現警示訊號,就規劃投藥區域,進行區域消毒預防措施。在多方資訊匯流的大數據引導下,成功地讓台南地區疫情在10月停止擴大,感染人數逐周下降。而高雄地區尚未納入預警範圍,疫情延燒到12月,才因天氣轉涼後平息。

 

不過,氣候異常使得今年2、3月的南台灣平均溫度創下新高,暖冬氣候讓登革熱疫情提早加溫,截至4月底為止,通報案例是去年同期的2.5倍,為了避免今年疫情再度爆發大流行,科技部已在4月提撥2000萬元預備金,進行防疫規劃,並且將高雄、嘉義等地都納入預警系統範圍內,目的就是希望登革熱不要再度讓南台灣淪陷為疫區,衝擊在地的觀光產業與民生經濟活動。

 

 

《 延伸閱讀 》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登革熱 賴清德 科技部
    全站熱搜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