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還在吵西進或南向?太集中單一產業才是台灣的問題】

文/張瀞文 照片來源/總統府

在經過將近3個月的調查後,越南政府宣布台塑越南鋼廠必須為排放有毒廢棄物造成海洋生態浩劫負起全責,並要求支付高達5億美元的罰款。對此台灣內部有人認為這代表新政府南向政策的挫敗,至於官方第一時間透過外交部的回應,則只有要求企業對外投資須遵守當地法令,似乎是希望盡量對此事淡化處理。然而不論此事究竟會對南向政策造成何種影響,包括台灣政府與許多產官學界的人士在內,其實都忽略了一項重要事實,那就是台灣對電子產業的過度依賴,以及在貿易與投資上設下的諸多限制與障礙,才是如今台灣經濟真正的問題所在。

前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駐台代表麥瑞禮(Michael Reilly)日前在外交官雜誌(The Diplomat)撰文指出,在台灣對於經濟政策的辯論,往往會受到政治立場影響而流於偏頗,例如許多人常會批評馬英九政府的經濟與貿易政策過於傾中,但由實際的數據來看,在2008年至2015年期間,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金額成長將近40%,這項數字其實遠低於前8年陳水扁主政時期高達300%的增幅,而後者顯然對中國大陸抱持著敵意的立場。

親中與否對貿易的影響有限

再從另一項數據來看,同樣是在馬英九執政的8年間,南韓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金額則是成長了55%,因此國民黨似乎也不能以2008年金融海嘯造成的後續影響為理由,來替這項表現普普的成績進行辯護;不過民進黨若要以此攻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是個失敗的政策,同樣有點言之過早,因為台灣表現不如南韓只不過是2000年以來一貫延續的趨勢,並不能就此論斷ECFA完全沒有任何效益可言。

麥瑞禮表示,今日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單一產業,以及這個產業行之有年的商業模式,因此上面那些數字只不過是反映出這樣的經濟架構最終有其發展的侷限性。

對外出口過度集中電子業

據統計,在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的商品與服務當中,電子設備就佔了高達6成的比重,大量的電子零組件被運送至中國大陸組裝成最後的成品,然後再銷往世界各地,而大部分廠商往往都是採用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中求生,問題是隨著中國大陸的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廠商也逐漸失去以往的競爭力。

因此,麥瑞禮認為台灣與其設法降低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還不如試著改善過度依賴電子產業的問題。他同樣舉南韓為例指出,南韓雖然也是靠著三星與LG在全世界打天下,但細看其對外出口結構就會發現,在南韓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貿易中,屬於電子設備的比重其實根本還不到一半的水準。

麥瑞禮建議,台灣政府應該設法找到下一個具有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並且投入大量的預算來支持這個產業的發展。不過更重要的是,台灣政府應該避免在此事上試圖扮演企業家的角色,政府真正該做的,應該是要撤除那些對於貿易多元化與新創企業發展,可能產生障礙的法條與限制。

台灣貿易自由度只排全世界第65名

根據世界銀行在今年發表的商業經營環境調查報告,雖然台灣的整體條件,在全世界189個國家與經濟體當中,仍可排在第11名的位置,但若是比較跨國貿易的自由度,台灣卻落居到可怕的第65名,甚至比不上白俄羅斯、馬其頓與阿爾巴尼亞這些很多人可能都還沒聽過的國家,對於一個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經濟體來說,這實在是一件很難想像的事情。

因此,不論是要南向或西進,最終其實可能根本就不是那麼重要,台灣政府真的應該好好思考自己的產業政策到底是什麼,並且不要再用莫須有的擔憂,來對產業與貿易的發展設下各種無謂的限制。自由貿易與全球化浪潮,或許為許多國家帶來了負面效應,也導致了英國民眾透過公投表達拒絕的立場。但就像民主制度一樣,在還沒有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案之前,減少干預與開放市場,仍是現階段國家發展經濟最有效的藥方。

 

《延伸閱讀》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新南向政策 台灣 中國
    全站熱搜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