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台塑碰壁 新南向政策踢鐵板?】

文/張瀞文 照片來源/總統府

新政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開張未滿月,馬上就面臨到嚴酷的考驗。

越南政府日昨召開國際記者會,指控今年4月發生在河靜海域的死魚事件,禍首是台塑河靜鋼鐵廠排放廢水所致;台塑5月28日已承認,同時願賠償5億美金(約161億台幣)。

這個越南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投資案,如今已被越南政府形容為「史無前例的環境污染」,目前不僅投建廠後還沒辦法點火,甚至遭到重罰,還破壞當地環境。

除了台塑,台商在越南遭罰案例層出不窮

由於台塑這座鋼鐵廠是台灣在海外投資的首座高爐廠,投資金額高達3千多億新台幣,外界認為這個案子對於甫上任就提出「新南向政策」的新政府而言頗具有指標意義,而這樣一個大案子,卻遭到越南政府重罰,不僅讓台塑大傷,賠上台灣國際形象,也讓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還沒跨出就蒙上一層陰影。

其實,就在台塑河靜鋼鐵廠遭重罰之前,今年二月台灣食品大廠味王轉投資越南西貢味王,也因為味精產品包材標示資訊違反越南行政處理法,遭罰款接近2億元。

甚至在更早之前,台灣食品大廠味丹公司,也因為違法排放廢水,造成河川污染,被越南當局依相關法規,罰了1萬6000美元,當時越南政府甚至還追溯味丹過去10年所造成的污染,累積共計罰了味丹770萬美元(2.6億元新台幣)罰款。

「越南人看到HTC,並不知道這是台灣品牌,但是聽到污染的事情,他們就猜可能是台商做,過去我們把高污染的產業都移到越南,這對於台灣的國家形象是很大的傷害。」曾經在台塑河靜鋼鐵廠工作過2年,現在為台經院新興市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的林祈昱說。

高污染產業東協不歡迎

林祈昱在越南居住過4年,精通越南話,她觀察到,這幾年來,不只是越南對於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甚至印尼、馬來西亞也一樣,「整個東南亞國家現在也逐步往綠能、節能、環保的方向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越來越不受歡迎,這樣的產業現在已經不適合往東南亞發展。」林祈昱說。

對於外界認為台塑遭越南政府重罰,是新南向政策踢到鐵板,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陳牧民持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台塑的案子已經進行多年,如今出狀況,並不能算在新政府頭上,但是可以當成新南向政策的一個借鏡。

陳牧民表示,事情總是有一體兩面,危機就是轉機,在這個時間點爆發越南台塑事件,對於新政府剛要開始起步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是一個很好的啟示,「這樣可以讓大家重新仔細的想一想,新南向的定位是什麼?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哪裡?對於往東協走的風險,政府也應該有充分的評估,供廠商參考。」陳牧民說。

從新政府喊出「新南向政策」以來,專家們就在要把整個東協當成內需市場的延伸,還是生產基地的延伸,一直以來始終討論不斷卻沒有個結論。

新南向重點:高污染OUT、軟實力IN

如果是生產基地的延伸,這在20年前,李登輝總統時代喊出「南向政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發生。這幾年隨著中國環保意識抬頭、勞動生產成本提升,逐「低成本」而居的台灣製造業,製鞋、成衣、電子製造,不用政府出面,嗅覺靈敏的製造業老闆,早就已經到東南亞布局。

甚至這幾年越南環保意識抬頭,對生產成本很敏感的台商,早已經更進一步往成本更低的柬埔寨、緬甸等地方遷移。

林祈昱表示,降低成本這件事,不用政府主導,廠商也就自己做,但是如果政府繼續鼓勵廠商cost down,台灣產業就是繼續打游擊戰,沒辦法轉型跟紮根,「把東協當成生產基地的延伸這一塊,不該是這次新南向政策的重點。」林祈昱說。

林祈昱認為,先前的南向政策雖然沒有成功,但20年後的今天時空背景已經有所不同,台灣現在有來自越南、印尼、泰國等接近60萬的外籍勞工,也有許多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台灣應該透過這些人了解當地市場,透過人的互動來了解東協市場,把台灣的軟實力輸出到東協,產業才有機會走出另一條路。

 

《延伸閱讀》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arrow
arrow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