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龔大中.jpg

 

【不愛大數據 廣告人靠「小數據」創作經典】

 

文/攝影 鄭國強

今年的坎城國際創意節的數位創作獎,頒給了一個同心圓。它由多個圓環組成,但每一層圓環隨時在變化。因為不同圓環連結到某個大數據,例如氣溫、進城的汽車數量,透過同心圓,這些不相干的量化資料融合成一個藝術創作品而得獎。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龔大中說,大數據也影響了廣告創意產業。

大數據不只是科技公司的顯學,龔大中在「政大企經7月論壇」上說,大數據也已成為市場行銷顯學,「現在好像不談這個就落伍似的,對我們廣告人來說,數據可以幫助創意嗎?」他說,「我天生怕數據,但是個人身上的小數據,例如情感、記憶、經驗或故事,可能比大數據更有用。」

情感與經驗,成個人小數據

他以得獎無數、eBay登上台灣的首支廣告「蟠龍花瓶」篇為例,「這位是唐先生,5年前,他意外的打破了太太最心愛的蟠龍花瓶…」描述唐先生最後靠著上eBay買了一個花瓶,才彌補了多年來太太對唐先生的不滿。

龔大中透露,這個廣告點子來自於一個上司家裡的真實故事。爺爺弄壞了奶奶心愛的飾品,從此奶奶沒有給過好臉色,當時心想,若能買到一模一樣的就好了。

另一個「多喝水」的廣告中,一對年輕男女同學併坐在一起,看著遠方,沒有對話,只有相望,以及一起喝著同一瓶「多喝水」,沉浸在曖昧的間接接吻情境當中,也成了一支得獎廣告。

龔大中不好意思地說,「這是我國中時候和學姊的經驗,情感、回憶、經驗都是一種小數據,來自每個人的小宇宙。」

同樣出身廣告界,生生品創策動志業執行長王仁宏指出,小數據除了向內看的探索、觀察、體會與感受,還能透過「對話」發生,藉由尋找能夠對話的夥伴,藉由雙方對話分享串聯彼此的生活經驗、感受、體驗與想法,藉由對話激盪形成共鳴、共感、共振的交集處,也能形成「好的小數據」。

數據不分大小,能詮釋最重要

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解釋說,可以把大數據視為將很多人的量化歸納成資訊集,是大歷史,而個人經驗回溯的小歷史,就是小數據,現在中國大陸稱這個為「隨身數據」。他舉例,生活中時常看得到藝人的隨身數據,例如現在流行的網路直播,就是把藝人隨身數據暴露在網路上。

「對資料科學家來說,包括聲音、影像、量化資料等,都可以蒐集成為數據,而廣告界,則是善於使用這類的數據。」郭迺鋒補充說,只要「個資法」能鬆綁,則可蒐集到更多的隨身數據,「到最後,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歷史。」

「大就是小,小就是大。」王仁宏解釋說,大數據的廣度量化資料,也需要聚焦縮小主題,來解讀人們的生活情境,可說是「由外而內」;而小數據的深度質化資料,個體若能對內探索、觀察、體會與感受,進而放大形成群體的生活情境,可說是「由內而外」。

王仁宏說,大數據的量化觀點,與小數據的質化觀點,關鍵能力在於詮釋、解讀與想像。無論大小數據,還是需要透過人們的詮釋與解讀,發掘洞察,進而用想像力進行創意轉化,成為創意接觸點,才是對企業品牌行銷有決定性作用。

 

《延伸閱讀》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arrow
arrow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