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12年國教兩大病灶:家長難忘明星學校+師資培訓跟社會脫節】

 

信傳媒編輯部 攝影林煒凱

口述/林素琴(全國校長協會理事、新北市竹圍國小校長)

每年夏天,各種升學考試陸續放榜,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儘管這幾年有了號稱免試的「12年國教」,但這樣的現象似乎沒有緩解。

我相信12年國教的立意是良善的,但是我仍常聽到許多家長對於現行的「多元入學」或「適才適所」有很多疑問,尤其家中有孩子要升學高中或高職,不免擔心「今年是不是招生方法又調整了」?

家長調整心態,才能回歸免試美意

其實,不論12年國教實行這幾年做了哪些微調,最難調整的是「家長心態」。尤其大部分家長還是有期待孩子能進入明星學校,也因此儘管號稱「免試」,但還是有會考,而有考試就有成績,有成績就要分優劣,依舊陷入比序的競爭生態中。

小學教育是12年國教的基礎階段,因此每當遇到家長這類疑問時,我總是會提醒他們,要重視品格教育甚於智育。因為長遠來看,孩子的品行好、態度好,多看孩子的個別優勢,不論未來讀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都不會對國家社會產生負成本,比一味要求孩子進入明星學校更受用。

與其說12年國教影響學生和家長,其實對老師的衝擊也不小。小學老師的衝擊雖然沒有國中老師來得大,但是身為基礎教育的執行者,很多觀念和知識都要求要「從根做起」,像是「毒品防治、避免藥物濫用」等政策推廣,也會被要求進入教學現場讓孩子了解,避免誤入歧途。不過這種順應社會趨勢而生的衛教課程,往往不再既定課綱內,因此老師們就必須趕進度,而在教學執行過程中飽受和時間拔河的壓力。

基礎教育現場挑戰多,師範教育需進步

此外,基礎教育必須和社會脈動緊密結合,有愈來愈多的公共議題隨時會進入教學現場,除了時間壓力外,也考驗老師們的教學功力。因此老師們被要求要與時俱進,要利用每周三下午和寒暑假的時間自我進修。而校務會議上,也經常要分享社會動態,幫助老師們面對教學現場的挑戰。

對照現行的教學趨勢會發現,傳統的師資培訓教育和時代脈動脫勾,也因為職前教育不夠完整,讓老師為了要應付教育現場可能遇到的問題,要花額外時間去參加各式各樣的研習或在職進修。

現在評估教學成果的方式也和以往不同,以前進行教學評鑑,看老師課程規劃、授課內容、口條表達和學生互動情況。但現在是從學生表現來看教學成果,學生是不是真的學會,而不只看老師教得好不好。

因此,我希望教育制度和教學型態的改變,能夠納入教師培訓教育中,讓更多的準老師了解教學工作要和社會動態緊密結合,而不是當了老師之後,要在教學工作與進修研習中蠟燭兩頭燒。

我們的責任是把每個孩子都教好,才能夠在這份工作中找到自我實踐,但是長期在工作時間壓力下的教育工作者,熱情容易被磨損,也難以維持好的教學品質。或許12年國教學生家長要適應,而培育老師的師範教育體系,更需要與時俱進。(林正文整理)

 

《 延伸閱讀 》

arrow
arrow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