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真家長、小學生爭課審權  到底誰有資格審?   

 

文/黃捷 照片來源/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課審會)即將選出2位家長課審委員,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等11個家長團體21日赴教育部要求課審會委員應由有在學孩子的「法定家長」擔任才有代表性,而不是其他「假家長」。教育部對此回應將參考此意見,並延後委員報名登記日期至22日。

全國12年國教家長會長聯盟監事長王立昇拿出《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教育試務辦法》說,此辦法所稱家長指的是國民教育階段學生的父母、養父母或監護人,且家長、家長會及家長團體,得依法參與教育事務,「只有孩子還在接受國民教育的家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聯合會理事史耀雄更質疑,學生身分就可以公開遴選,大人就不行?

在審課綱之前,課綱委員如何產生儼然是第一道關卡。教育部希望所有人滿意,執行上卻無所適從,原本預計8月開始審課綱,但現在光是學生代表如何產生、家長代表是「假家長」還是「真家長」就吵得不可開交,為預期的進度添上未知數。

先確定審什麼?

「誰有資格審課綱是假議題,核心論述應該是要審什麼、怎麼審!」對教育別具觀點的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執行長張淑玲說,教育部在形式與執行之間常有盲點,例如12年國教立意很好,執行面卻走樣。她指出,國中會考的法源精神是讓高中老師能夠得知學生程度,而非用來當作升學評比標準,因此再細分等第、落點都是扭曲原意、走回原路的做法。

針對此次課綱遴選的爭議,張淑玲認為討論的真正議題不在於小學生、假家長該不該加入審議會, 而是什麼樣的遴選機制能夠讓各方代表進入審議會之後,能夠有實質參與而非徒具形式。

身分資格上,並非研究生比起小學生、法定家長比非法定家長更夠格。她認為,應先界定這41至49位課審委員具有能夠實質參與審查的能力,不管是學者、民間人士、教育主管或學生、家長,教育部應先定義代表的遴選標準、教育專業如何界定,而不是將課綱審查法制化後,對執行細節與程序是一片空白,便急著在八月開始進行審查。他認為教育部應先廣開公聽會,確認執行細節後再審。

至於學生入課審會,她非常贊成。她提出憲法學者許慶雄教授的看法說,教育不應只是國民的義務, 而是國民的權利。她指出,在「國民學習權」的概念下,攸關學生學習內容的課綱制定與審議,納入學生意見是很重要的一環,得以讓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權」,有機會可以跟由國家機器制定的受教權,開啟對話的可能。

 

《 延伸閱讀 》

arrow
arrow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