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崇哲 照片來源/總統府提供
開過8次的國家年金改革會議,隨著議程推展,已經將軍公教勞農等退休制度逐項檢視,並規劃後續要提出涵蓋所得替代率的改革方案,送到委員會中來討論。
只是前幾次的討論,雖然是檢視各項不同身分的退休制度。但或許是專業的準備不足,且誤以為可以用政治協商來引導專業的錯誤規劃,以致於逐步變成軍公教、勞動者、雇主的「訴苦大會」,討論的結果變成相互比較、批鬥,甚而成為凝聚反彈力道的動員理由。這樣的發展,顯示出這個會議沒有因為討論,而讓不同團體代表間增加理解,相對的,卻因為特定代表所堅持的特定利益不容侵犯,讓討論反而增加了對立與仇視。
事實上,年金的專業分析大致可分為三個段落,首先是包括著軍公教勞本身退休時各種年資所推算出的退休所得;其次則是這些退休者提領與在職工作者繳付的基金平衡精算;最後才是為了維持基金所需要的政府財政資源,以及在恩給制架構下的舊制退休年金預算編列。
世代互助,永續財政
這些層面所架構的年金改革課題,除了目前的人事銓敘單位外,還需要財務投資、公共財政管理等各項專業,以及更高的社會價值共識,如世代互助、永續財政等。但歷次討論會議資料中,卻僅呈現各類身分在既有規定中可推算的退休條件,其他部分,如世代間的精算分析細項與內容,卻沒有深入的模擬分析,使得「政府最終財政負擔」陷入人云亦云,也讓社會閱聽大眾選擇自己想聽的論述,更激化了社會階級與身分的對立。
缺乏專業的精算與預算負擔模擬,導致年金會議逐步流為口水之爭。舉例而言,在本次的會議資料中,年輕在職的軍公教人員,並無法獲悉個人退休時的所得風險,因為退撫制度中沒有自動給付動態調整機制,所以一旦退撫基金用罄,屆時逐年的退休所得都需經過立法院預算程序審議補貼,則對退休保障的風險將大幅增加。這本是此次年金改革推動的原因,卻因專業準備不足,而讓此類討論失焦,令人遺憾。
立法院是「議場」,不是「戰場」
只是,我們也在其中看到了難得的公共議題討論。對照2013年的年金改革經驗,銓敘部雖也在該年一個月內辦了33場次「公務人員退休制度改革座談會」,敲鑼打鼓最後卻成泡影,像馬英九總統卸任前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所言,最失望的政策是「年金改革在國會遭遇到很大的阻力。」可見複雜的問題,真的需要更多的民意交鋒及討論,才能在國會表決中取得多數支持,達成改革目標。
正因台灣對公共議題的關心,陷入選舉激情與政治口水已久,對議題的深入探討分析較少,而這次年金會議激起的漣漪,藉由傳媒的放送而得以擴大,正可以適當填補台灣過去因為聽證制度施行缺陷,所造成的公共政策討論盲目膚淺。如果,可以藉由此次的年金會議,架構出一個涉及不同利益群體的政策討論平台,未來,包括核四廠報廢對於台電營運與民眾電價承擔的問題、國民年金或健保費率問題,都可以在這樣的公共討論平台,提供更充分對等的資訊,供民眾作判斷選擇。
畢竟,溝通的基礎是彼此體諒和了解,年金改革法制化過程中,立法院才是最後的關鍵,期望後續的年金會議,能夠逐步擺脫階級間的訴苦與怨念,才能讓立法院成為真正的「議場」,而不是草木皆兵的「戰場」。如果可以做到這樣,或許年金會議就能找出它難得的存在價值;如果沒有做到,那整個會議就算是白開了。
《 延伸閱讀 》
年金改革,改的是支出還是分配?
走味的年金改革會議 變吐苦水論壇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