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捷 攝影/林旻萱
菜市場的水果攤上,正在結帳的太太驚呼 「5根的香蕉要80元?比蘋果還貴歐!」只見老闆連珠砲似回應:「現在香蕉進價很高,不好賣又不能放,便利商店都賣一根18元捏,我是賣一斤賠一斤啦!」後面等著秤重的歐吉桑聽了忍不住插話:「阮肖年時,香蕉一斤才十幾塊,沒飯吃就吃香蕉,現在香蕉無仝款啦」。
三大原因讓香蕉愈來愈貴
許多人對香蕉的記憶,仍停在五六○年代台灣堪稱「香蕉王國」的時期。「那時候的香蕉便宜又好吃」、「香蕉是農業中外銷第一的綠色奇蹟」,對於現今的蕉價,或許超商單根賣、包裝成精品蕉,拉高了價格,但大賣場賣的香蕉為什麼也不便宜?生產成本提高是主要原因。
根據農委會資料,台灣香蕉在日本市場的地位已逐漸被菲律賓及中南美洲等國家取代,民國50年代香蕉外銷數量曾高達40餘萬公噸,日本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現今卻不到1成。民國60年,中南美洲多國公司利用雄厚資金,以菲律賓為香蕉生產基地,再低價進攻日本市場,重挫台灣香蕉外銷數量與價格。再加上當時台灣香蕉感染有「香蕉癌症」之稱的黃熱病,香蕉產業急速萎縮,產量和外銷數量年年衰退。
原因一:生產成本高於菲律賓
生產成本差在哪裡?台灣香蕉研究所所長趙治平說,菲律賓的工資是台灣的5分之1,耕作面積卻是我們的10倍。台灣蕉農多為小農,平均耕種面積僅為0.5公頃,但菲律賓蕉農都是平均耕作5公頃以上的規模生產。
地理環境的先天缺陷也是落後因素之一。趙治平說,菲律賓氣候濕熱,香蕉生長周期短,只要7個月,但台蕉卻要多一倍的時間,等於是菲蕉以雙倍速度在生產。再者,菲律賓民答那峨島颱風少,但颱風在夏季必定到台灣報到,容易造成農業損傷。
另一個最具殺傷力的因素是,台灣銷日關稅是菲律賓的兩倍,種種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因素,使得台蕉失去競爭力。
但趙治平認為,台蕉口味香甜、口感Q,若能善用行銷策略,仍有它的市場。不僅如此,台灣農業研發能量強,日前台灣香蕉研究所才發表新品種「大北蕉」,被聯合國視為全球受黃葉病威脅之香蕉的救星。
原因二:天災也是蕉價飆漲幫兇
回顧過去三年香蕉零售的平均價,逼近 30元,今年年初寒害後,香蕉的平均價更高達55元,創下有史以來新高價。除了生產成本外,農委會、香蕉研究所和農民都異口同聲指出,去年讓蕉價暴漲的原因以蘇迪勒、杜鵑兩強颱和帝王寒流是三大罪魁禍首。
不過,天災防不勝防,但透視產銷關係,發現盤商和蕉農喬不攏、彼此不願契作的情況下,更讓蕉價大幅震盪!
理論上盤商以合理的價格跟農民收購,並用契作保障農民在種植過程中,不會因天候造成產量頓減而血本無歸,農民也能跟盤商長期合作,建立信賴關係,也穩定價格。達到「蕉農安心種,盤商有錢賺,民眾吃得起」三贏。
但現狀是蕉農不安心、盤商賺不到,民眾也吃不起,為什麼?
對商人來說,沒有做穩賠生意的道理。水果行老闆潘建同說,近幾年來氣候越來越不穩定,既然知道風險大,當然不會簽契作。他說,現在願意契作的水果商越來越少了,而且比起大規模大量生產的農企業,小農更容易受天候影響交不出貨。
原因三:蕉農大規模契作意願低
但他也提到,近來有「產地價比批發價還高」的趨勢。他說,現在產地旅遊興起,外地人會特地到產地買當季水果,所以農夫也寧願留在產地用觀光價賣出,賺的反倒比收購價多,加上產量不大,在地銷售就能賣完,更不願用固定價格賣給盤商。
契作價格一口價釘死死,的確是蕉農的痛。屏東蕉農余致榮嘆,多數的蕉農擁地不到一公頃,產量少,一年淨賺僅20萬,平均一個月連基本工資都不到。他說,與其這樣不如零賣,能多賺就多賺,「如果種植面積是兩三倍,農夫就願意遵守遊戲規則。」
農夫容易對盤商違約,則讓研究單位無奈。台灣香蕉研究所所長趙治平說,盤商不願和蕉農契作,還有一個原因是農夫投機心態重,容易違約,「有人加兩元跟他買,就賣了。」只看現在不看未來,心態難改,更不用說運用計畫生產、企業管理來改善銷售變動大的問題,造成買賣雙方沒辦法創造雙贏,消費者也吃虧。
《 延伸閱讀 》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