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想去中國拼經濟,南部打雷北部響】
文/焦鈞 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長、民進黨大姐大陳菊,日前一席「兩岸之間如果有更多互動交流,對兩岸發展其實是好的。」引發政壇聯想。蔡英文總統隨即南下高雄,頗有當面請益疏通之意。在「兩岸冷和」格局已定下,綠營地方首長必須務實面對兩岸經貿交流可能停滯所帶來的影響,中央執政當局則有更深層次的國家安全戰略布局,兩者之間勢必發生扞格。正所謂魔鬼藏在細節中,有必要在此當下,好好檢視一下,避凶趨利,找出良方解藥。
陳菊在市議會接受國民黨議員質詢提問,關於高雄面臨農產品出口減少、觀光客不來,可能衝擊高雄經濟發展時表示:「兩岸交流對農漁業有正面助益,盼新政府和對岸持續溝通、展現善意。」又說「高雄將在9月舉辦港灣城市論壇,若中國大陸願意讓她去邀請大陸的港灣城市首長出席,她願親自率團訪陸。」當然,菊姐也不忘向中央喊話,希望小英政府的產業布局、百日有感政績,不要把南部重鎮高雄給忘了,也是希望藉此降低對「陸客經濟」的依賴。
花媽急了,主動出撃
「農產品出口中國市場」、「陸客來台觀光」,這兩大議題是過去馬政府最引以為傲的政績,但卻少有學者分析統計「出口經濟」、「陸客經濟」的真相,以及其後後的真實獲利者。
陳菊回答議員質詢的「假議題」──兩岸交流對農漁業有正面助益,其實為虛,菊姐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是,希望能與對岸多互動,此方為實。是陳菊感受到「兩岸冷和」下的經濟會急凍,一旦中斷中國市場的挹注,預判經濟風暴所可能造成的政治危機,亦或夾雜著對新政府新政策多所不滿,所採取的另類表達方式。這個問題,就看小英政府能否參透了。
姑且不論陳菊能否如2009年那次順利走訪中國,也不計農產品出口、陸客來台觀光緊縮,對高雄整體經濟數字的衝擊有多大,首先要思考的是,過去馬政府執政8年下,被扭曲的兩岸紅利分配不均問題,已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了嗎?還是,當藍營下野,綠營執政後,重新換一批「兩岸新買辦權貴」粉墨登場呢?拚經濟的口號背後,是否有更深層次的思維,去明辨兩岸關係的本質是什麼,與過去8年的互動真相?
「統戰虱目魚」量剩千分之一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不再對台灣農產品進行所謂的「政策性採購」。當中,台南學甲虱目魚外銷中國市場,從2013年總出口量1533公噸,2014年急降為1.9公噸,減少到只剩下千分之一。兩岸經濟本質在抽離了政治因素後,到底呈現什麼真實面貌,不言而喻。至於陸客來台的一條龍式服務,加上低團費、購物團等「市場劣幣驅良幣」的惡性循環下,除了該檢討當初開放的配套措施不足,兩岸經濟因「政治定位特殊性」的橫阻,更難以一般常態性的經濟分析看待。
沒有人會反對兩岸交流,但也不會有人贊成沒尊嚴的交流;同樣的,兩岸經濟可以發揮互補、共謀其利,但台灣也不會有人同意被中國牽著鼻子走。在新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之後,確實引發中國高層內部的不安與揣測,是否小英政府要切斷與中國的「經濟紐帶」。對台灣而言,新南向政策是市場風險分攤;對中國而言,從正面角度看,其實正是重新盤整、檢討過去8年缺失,重新建立與摸索新的兩岸交流與互動模式。
兩岸新買辦粉墨登場?
不過,這樣的理性聲音似乎被掩蓋。中國官方傳媒啟動一波波的「輿論戰」,仍在迫使蔡英文總統面對「九二共識」、承認兩岸同屬一中,要將台灣納入「一中」框架的大戰略不說,下層結構的經貿往來也已「化明為暗」,大家各憑本事搭建新的「代理人」平台──不論是想和中國做生意的綠營人士,或是認為可以和綠營建立管道、進而向上邀功的中國生意人,彼此暗通款曲,等同另類新買辦的形成。就有中國水果進口商,轉向與有民進黨政治幕僚工作背景者,透過他們為「中介代理」角色,下單出貨。這一切,只會更扭曲兩岸經貿往來,也無助讓兩岸關係穩定化。
政治上,民、共兩黨雖無共識與互信基礎,但在經貿往來上,綠營人士穿梭早已不是新聞。中共對台體系是否在兩岸冷和後,重啟新一輪的「以商圍政」大戰略,目前看來仍充滿變數與不確定性,關鍵仍在於兩岸卡在「九二共識」這四個字。至少,中共目前無台階可下。陳菊在此高度敏感時刻,藉著主辦「港灣城市論壇」,主動拋出對話機制,認為兩岸需要更多理解和善意,希望兩岸冷和不要對經貿往來造成太大衝擊。
一如陳菊所言,兩岸要「拋棄成見、以更柔軟身段對待,如果都用制裁方式,只會傷害人民,無助兩岸交流。」地方首長拚經濟心切,外界可以理解,但菊姐應該很清楚,此等發言必須有更縝密的「戰術部署」配合,否則很容易讓對手見縫插針。至於蔡總統要如何接下這個球,外界就拭目以待吧!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