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豐年社最年輕的社長汪文豪 從上下游市集到御用媒體】

文/汪文豪 照片來源/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農委會的「專屬出版社」豐年社,政黨輪替後的六月間悄悄換了新社長。甫上任的社長汪文豪為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之一,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聯合報》、《天下雜誌》記者,在歷任社長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豐年社中,成為破紀錄最年輕社長,也是唯一沒有農政經歷的社長。

 

豐年社歷任發行人多由農委會副主委掛名兼任,負責營運管理的社長多半為農委會派任。像省政府時期歷任社長如曾任省府委員、台灣省自來水公司董事長的林學正,或是曾任台灣省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場長、行政院農委會中部辦公室主任的黃武林,都是在卸任後轉任。前農委會主委孫明賢卸下主委身分後,也曾轉任豐年社社長,因立院質詢「肥貓」,豐年社社長月薪高達50萬元在列,群情嘩然,之後才有一波政府捐助財團法人薪資總檢討。

 

2012年,因擔任馬吳競選總部大將廖了以秘書的廖唯超,是國民黨青年軍的要角,則因「論功行賞」而出任豐年社社長,讓那位子充滿酬庸色彩。

 

汪文豪在聯合報擔任記者時,主跑農委會,熟悉農業議題, 2011年創辦上下游新聞市集,將新聞觸角擴及食品安全、環保等議題,在近年重大食安議題,如營養午餐、黑心油事件、瘦肉精等都有多元面向報導,累積相關領域的影響力,蔡英文當選後,因「進口瘦肉精美豬」引起軒然大波,不論是不分區立委吳焜裕、當時還未上任的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與副主委陳吉仲,都多次接受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專訪,並透過有13萬粉絲的臉書分享,成為傳遞正確瘦肉精知識的管道,也成為替青年豬農站台發聲的平台。

 

有75年歷史的豐年社,是台灣光復後由農復會與美國新聞處合組成立的財團法人,主要業務為出版《豐年》半月刊,內容以宣導農業訊息為主。成立初期,資金悉數來自於「美援」,免費分贈各地農業機關、農會、農校與農民,是農民人手一本的重要精神食糧,也是台灣農業政策布達最有效的文宣品。

 

之後擔心美援中斷,因此《豐年》於第三年便從小報轉型為雜誌,也從免費贈閱改為商業販售。但隨著農業生產人口減少,《豐年》發行量逐漸下滑,主要收入靠農委會、國營事業與特種基金持續捐助,並且長期承攬農委會的相關機關誌與農業施政宣導計畫業務,過去10年的得標金額每年約800萬至1800萬元不等。

 

除《豐年》半月刊外,豐年社還有《鄉間小路》月刊,都以傳統雜誌發行,在平面出版市場江河日下之際,豐年社每年仍有3千多萬元的捐助收入,堪稱出版界的「貴族」。

 

據悉,汪文豪接下豐年社社長,將在8月召開改版會議,將其轉型為專業的「農業新媒體」,成為小英選前喊出的「強勢農業政策」的溝通平台。而汪文豪要如何將過往獨立媒體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御用媒體」上,各界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豐年社 汪文豪
    全站熱搜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