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慈濟換藥無可厚非?】

文/黃捷 攝影/林煒凱

 

慈濟醫療體系被爆出以不看療效、利潤至上為原則,要將135種藥物從原廠藥換成學名藥,遭批「無大愛、向錢看。」不過雖然社會觀感不佳,但以藥價差為準則換藥,卻是各醫院行之有年的事,一位私立醫院協會幹部說,「健保署假借醫院之手砍藥價」,慈濟換藥也無可厚非。

健保政策促換藥

網路上流傳的慈濟內部公文中寫著,初審得標藥品的三大原則為:價差最大、一家醫學中心使用、六家慈濟醫院一年總獲利大於或等於10萬元,且「病人反應及療效問題等專業意見,在初審期間不列入考慮」,引起外界批評以利潤為導向,不僅有失醫德,也與證嚴法師的大愛精神相悖。

對此,慈濟醫院在第一時間出面澄清,在顧及病人權益前提下不會貿然換藥。不過,健保過去為維持財務穩定,每兩年調整一次藥價,7次調降下來,幾乎每次都引發換藥疑慮,再加上兩年前健保「藥價三同」新政策,將「同品質、同成分」的藥給付「同價格」,讓許多醫院將原廠藥大改為成本約三分之一的學名藥。

換成學名藥有什麼問題?高雄榮總台南分院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說,雖然學名藥的藥價差利潤遠高於專利原廠藥,且愈大型的醫院,進貨量愈大,就有愈大的議價空間,但對精神科來說,一換藥,對醫師和病人都很痛苦,常要適應很久,原廠藥進貨愈來愈少之下,有些病人只好逛醫院找藥。

不過,學名藥並不等同藥效差。曾任衛福部台南醫院院長、被稱作腎臟移植名醫的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台灣藥品的藥效經FDA把關,品質無虞,重點是換藥時醫病關係如何溝通、病人是否信任醫師,以及醫師是否善盡說明。他說,健保署以控制健保費為考量並沒有不好。

砍藥價省健保費

對於外界將矛頭指向健保署,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施如亮說,「健保署假借醫院之手砍藥價」是比較粗魯的說法,但事實上健保署是在替民眾省錢。

她說,在FDA嚴格審藥的標準下,若學名藥和原廠藥的療效差不多,使用成本低的學名藥即能省健保費,多出的費用可以造福更多人,像是日前公布的痛風藥物放寬給付、B肝從給付8個月到現在36個月,都是健保費精省的成果。

施如亮指出,若醫院無法提供病人所需或偏好的原廠藥,患者可要求醫師開處方,另選擇藥局領藥,也可以經通報系統反映,獲得求助。

此次慈濟換藥引發民眾恐慌,但使用學名藥已是世界趨勢。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祕書長吳明彥說,換低成本的學名藥不該怪罪醫院,也不需批評健保署,因美、日、韓等世界各國都鼓勵同樣療效的學名藥。

他也強調,在健保署的監督下,現在醫院及藥廠賺取藥價差的利潤空間,已從10年前30%到現在剩15%。雖然無奈健保署採取社會主義、幾乎讓醫院難有利潤,但吳明彥仍讚許台灣的PIC/S GMP製藥規範嚴謹,可掌握最真實的藥品市場資料,讓台灣不僅成為藥價最便宜的OECD國家,也讓中國效仿。

 

《 延伸閱讀 》

衛福部首度公開護病比 基層護理師狂批:假的!
宜蘭醫師汪立偉 二度絕食抗議健保核刪搞黑箱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arrow
arrow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