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_____.jpg

【什麼是「南海仲裁」? 美中日各自盤算什麼?】

 

文/張瀞文 照片來源:外交部

國際法庭將在12日公布南海仲裁案判決結果,這幾天全世界各大媒體都把焦點放在南海上的幾個小島上面。

其實在南海300多個小島中,就算最大的島,面積也不及一個足球場大,茫茫大海中鳥不生蛋的幾個小島,為何會成為各大強權角力的場所,台灣又為何會被捲入其中?

一艘漁船點燃南海數十年爭端

這起南海爭議的導火線其實是從2012年,一艘在南海捕魚的中國漁船在黃岩島附近,差一點遭到菲律賓軍艦執法逮捕所引起。

黃岩島是南海中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島礁,距離菲律賓重要軍港蘇比克灣大概僅有200公里(相當於台北到台中的距離),由於承載高度戰略意義與航線價值,漁業與石油資源豐富,主權屬於誰一直是個難解的問題,中國、菲律賓跟台灣(中華民國)都曾宣稱擁有該島。

2012年4月10日,一艘中國漁船在黃岩島附近作業,菲律賓派了兩艘軍艦前往執法並準備逮捕該艘漁船,不料中國漁政船接獲求救訊號後,隨即趕赴現場,並不斷加派公務船與漁政船壯大聲勢,後來中國的船艦群,團團把黃岩島圍住,形成中、菲兩國海上對峙局面。

軍事實力不敵中國的菲律賓船艦後來選擇撤離,接著中國取得了黃岩島海域的實質控制權。由於黃岩島距離蘇比克灣很近,中國軍艦圍繞著黃岩島,猶如菲律賓家門口有大量中國船艦看守一般,讓菲律賓決定提出國際仲裁。

2014年3月,菲律賓正式將南海爭議提交到荷蘭海牙國際仲裁法院仲裁。菲律賓指出,中國對南海大約80%的戰略水域聲稱擁有主權,並且控制8個島礁的行動屬於違法。菲國企圖透過國際法來解決中、菲雙方在南海的爭議。

中菲爭黃岩島,台灣太平島捲入其中

中國則主張,黃岩島位於其所劃設的9段線(nine dash line)中,可溯及元朝初期,從明清時期便已列入行政區管轄,1935年時劃入中沙群島,2011年亦成立海監西南中沙支隊增加巡航,歷來為中國領土。

一開始南海爭議僅限於中、菲兩國的爭執, 2015年11月,當南海案在國際法庭召開口頭辯論庭時,菲律賓律師團突然把台灣的太平島拿出來當例子,說太平島是個「礁」不是個「島」,還說太平島是中國台灣所占領的。台灣在被動的狀況下,被捲入到這一起南海爭議戰局當中。

由於美國、日本以及東南亞諸國,或是從旁觀戰,或是搧風點火,一場南海爭議一路演變下來,已經成為美、日、中強權以及東南亞各國勢力角力的場所,每個國家在南海議題上,心中都各自有各自的盤算。

基本上美國與東南亞國家都有生意上的往來,其中在越南胡志明市外海,美國石油公司還參與了越南油田的開發。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林廷輝認為,島礁是不是被占領,美國其實不太管,因為不管誰擁有島礁,只要可以確保自由航行,那就沒問題,但是如果有國家阻礙自由航行,美國就會出面干涉。

「美國只關心自由航行以及自己的商業利益會不會受到損害。」林廷輝說。

美、中、日強權在南海互尬實力

至於中國點燃南海爭議,除了可以化解國內民族主義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軍事以及基礎工程實力的展現。比如在鳥不生蛋的南海島礁上,很快的可以蓋出民用航空跑道,林廷輝認為,中國就是透過這個機會向全世界展現「大國崛起」的實力。

另外,因為蓋完這些填海造陸的工程之後,中國的下一步將可全面控制南海,同時把南海當做為航空母艦的訓練場,達到軍力及國力的實質擴充及展現,坐穩東亞地區區域老大的位置。

然而遠在東北亞的日本,對於南海也保持高度關注的態度。一位專家就認為,日本骨子裡其實是希望南海爭議鬧越大越好,因為這樣對於本身在東海的釣魚台爭議壓力就可以舒緩許多,而且透過南海爭議,日本也可以藉此強化跟深化跟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關係,對於南海爭議日本可說是「隔山觀虎鬥」的心態居多。

拉回到距離南海最近的東南亞諸國,在南海爭議事件上,則是處於左右逢源、兩面討好的情況,這樣的情況在越南跟菲律賓最為明顯。

林廷輝表示,菲律賓跟越南,跟中國有領土糾紛,所以有民族主義需要顧到,因此藉由南海爭議把美國勢力拉進來抵抗中國,但是因中國要在東南亞國家推一帶一路,也必須跟東南亞國家友好,所以東南亞國家基本上採取兩手策略,就是政治上靠向美國,但經濟上又可以跟中國拿好處,「東南亞國家把南海爭議當成籌碼,在美國、中國兩邊得利。」林廷輝說。

東南亞諸國利用南海爭議左右逢源

至於台灣在南海爭議當中的角色呢?

表面上看來,此次爭端的禍首是漁船事件,但實際上中、菲雙方針對南海爭議討論已經超過17年,只是一直都沒有結果,所以這次菲律賓提出的國際法庭仲裁項目包括:裁決南海的島礁地形、地貌、地物的海洋權利,是不是有被過度主張,以及中國所主張南海「九段線」內的主權權利、管轄權、歷史性權利是否違反海洋法公約。

「中國在南海填海造陸,改變島礁狀態,是不是因此可以過度主張本身在南海的海洋權利是本次仲裁的一大重點,」台大法律系教授姜皇池說。

因為依據《1982年海洋法公約》121條,一般的島,不管面積有多少,只要漲潮、退潮都還是浮在水面,就擁有24海浬的領海,不過島上必須要有可以維持人類的居住,才能主張有200海浬的專屬經濟海域,而這將會牽涉到200海浬以內的天然資源是不是屬於該國家所擁有。

目前菲律賓在國際法庭上挑戰中國所擁有的8個島中,其中有2個島根本不是島,而包括黃岩島在內的6個島根本不能住人,所以這8個島礁就並不能主張擁有200海浬的專屬經濟海域。

至於中國的「九段線」引起的爭議,其實是延續過去中華民國政府宣稱的「十一段線」而來。

1947年,菲律賓還沒有獨立,越南陷入內戰,東南亞一些國家也還沒獨立。當時首都位於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用十一段線,一張「南海諸島位置圖」,把東沙、南沙、西沙等南海諸島全都納進中華民國國土。如果大家有印象,過去小學課本宣稱中華民國國土最南到曾母暗沙,南海諸島都屬於中華民國,就是這樣來的。

親中?親美?台灣陷兩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南海諸島位置圖」,只是後來中國總理周恩來決定要跟越南修好,於是「十一段線」從此就變成「九段線」。林延輝表示,這次菲律賓提出第二個訴訟標的就是,中國這個九段線,是中國所主張的歷史性權利,並不符合海洋法公約。

只是問題來了,台灣(中華民國)或是中國,從沒有針對十一段線或是九段線所包覆的水域以及法律地位做過明確的公告,美國雖曾要求中華民國拿出擁有十一段線的檔案,讓全世界來看,但是年代久遠,台灣也找不到檔案了。但或許找不到檔案,就是台灣在面對南海爭議上最好的態度及答案。

因為目前在南海問題上,台灣可說是陷於兩難的處境,「如果台灣找出檔案,同時自己表態,這樣就會得罪北京;但是如果台灣把檔案交給北京,又會得罪美國,兩邊不討好。」林廷輝說。

同樣的,中國一方面希望台灣可以維護南海主權,一方面又不希望台灣擁有太高的國際地位,對於南海爭議,台灣的角色,也讓中國面臨尷尬的處境。

「保持彈性」、「模糊策略」是上策

520新政府上台之後,兩岸關係陷入冷凍期,林廷輝認為,蔡英文總統或許可以把南海仲裁結果當成一個籌碼,運用這個我們掌握的優勢,跟北京好好談一談,只是處理起來必須相當小心。

姜皇池認為,假設仲裁結果,南海諸島當中,僅剩下太平島是具有200海浬經濟海域的島,那太平島的角色太凸顯,引起強權過度留意,對台灣並不是最好的情況。

又如果仲裁結果,說明太平島僅是島礁,而不是一個島,姜皇池認為,這時政府除了必須強調整個仲裁在進行法律定位時,台灣完全遭排除於程序以外,還必須對外嚴正呼籲,堅稱太平島是島,是我國國土的原則。

「但是強調太平島是幾千年的固有國土,這種馬總統說過、附和北京的話,說了對台灣並沒有好處,建議蔡英文總統並不需要再說。」姜皇池認為。

畢竟不管結果如何,採取「模糊策略」、「保持彈性」是現階段台灣在面對南海仲裁結果時相對較佳的態度,過度傾中,或完全倒向美國,現階段對台灣都不利,如果能做到各方不得罪,讓美國有裡子、中國有面子,是相對較好的策略。

 

《延伸閱讀》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arrow
arrow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