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水是公共財 小英為何不改革農田水利會?】

 

文/黃捷 攝影/林煒凱

從日治時期就存在的農田水利會至今逾百年,比中華民國的歷史還久遠。歷史的盤根錯節,使得水利會混沌不明的身分難解,除了應屬公共財的水和土地資源有私人出賣之虞,地方派系綁樁買票文化也陳痾多年。

水利會改公部門共識高

有鑑於此,民進黨3月組成農漁小組,在高度共識下欲將農田水利會改為公部門,會長也改由官派,但4月時,民進黨立委蘇治芬提出的修法,卻傳出在中常會上被當時的準總統蔡英文以「外界觀感不好,會讓人家認為民進黨一上台就改官派」為由,擔心外界批評整碗捧去,將此案擋下。

不過,小英總統似乎多慮了。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與民進黨立委劉建國12日召開的「推動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部門」公聽會,包括農委會、財政部、多位水利會會長,再加上學者、環團,幾乎都對此有志一同,認為讓農田水利會趨向公共化、由政府分配水權是較公平的方式。

劉建國針對農田水利會已舉辦3次公聽會,他認為多次討論下來,各界對走向公共化具一定共識,難解的是執行面上對於不具公務員身分的會務人員如何保障、某些圳路屬私有土地如何劃分的問題。「農田水利會的問題談了二十幾年,早該拿出來解了。」他預計還會開第4次公聽會,討論具體作法。

藏污納垢的農田水利會早已是環保團體想清潔的對象。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說,農田水利會是非公務部門的公法人,但每年拿農委會補助60億,經費流向卻不受議會監督,甚至有水利會出賣水權、將農業用水賣給南科使用,每年獲利高達3億,另外,目前有些水利會用地已無灌溉功能,但土地價值極高,如台北市的瑠公圳,藉出租、販售獲高額利潤。

讓水回歸公共財

再者,水利會員工的福利比照公務人員,卻不具公務員身分,會長選舉也常常傳出派系介入買票,問題繁多。對於環境法熟悉的成大法律系王毓正副教授也說,水是公共財,水利會以公法人身分執行跟公權力無關的事,「這很怪」,他強調,農田水利會的資產不是私有財,即便部分水圳是私人出資的,水權也非私有,「血管沒有血也不會活。」

至於部分人士批評官派首長是開民主倒車,他認為,民主指的是多元化,並非只有投票才叫民主,資訊公開、接受公眾監督也是民主,「以為投票就叫民主?這是上個世紀民主的表現。」他指出,財產國有化及員工身分的保障才是難題,「人的問題比較複雜,這牽涉到工作待遇還有背後的家庭,應詳訂配套。」

儘管蔡英文認為處理農田水利會的時機未到,但不只是民進黨立委蘇治芬、陳明文、蔡易餘及劉建國對此著力,立法院長蘇嘉全也在5月底大提修法,並獲得大多數水利會員工讚許,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也認為農田水利會改成公務機關,由政府統一做水資源的分配,更能有效利用水資源,水利會人員的福利也會更好。

 

 《延伸閱讀》

 

快來信傳媒官網,觀察地球日日新鮮事

arrow
arrow

    BF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